中國突然公布高超音速飛行器MD-19! 美國沒有想到,自己剛剛突破: 中國又遙遙領先了!
日前,美國在高超音速導彈領域傳來重磅消息,他們成功試射了LRHW導彈。
這款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國陸軍研制的武器,號稱可以利用火箭助推達到極高的高度,然后進行高超音速滑翔,精準打擊目標。
根據公開信息,LRHW的射程可超過2800公里,其性能之強大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種導彈連續三次試射皆告成功,美軍將很有可能正式裝備這款武器,這意味著他們首次具備了與中國同級別的高超音速導彈。
然而,就在美國宣布他們取得這一技術突破后沒幾天,中國又展示了一項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裝備。
在中科院和湖南衛視共同制作的宣傳片《以先輩之名 立時代新功》中,我們首次看到了由“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研制的MD-19寬域飛行器。
影片中,一架名為“雙尾蝎”的大型無人機在高空釋放了一款MD-19飛行器。
該飛行器6年內完成了5類9次飛行實驗,完成了國際首次臨近空間發射航空器試驗,完成自主跨域飛行和安全返回。
那么,MD-19寬域飛行器:究竟是何方神圣?
湖南衛視在視頻中展示了兩種試驗方法:其一,利用雙尾蝎運載器將其帶到高空然后釋放;其二則是使用氣球升空后再投放。
這兩種實驗都屬于高空投放返場試驗,但各自的成本和側重點有所不同。
視頻中介紹,MD-19是一種臨近空間的寬域飛行器。
臨近空間是指地面上方20至100千米的區域,而寬域飛行器是指那些能在0到5馬赫甚至更高速度飛行的裝置。
因此,MD-19是一種能夠在20千米以上高度,以超過5馬赫速度飛行的高超音速飛行器。
它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就是展弦比很小——這意味著它的設計非常適合高速飛行。
MD-19的外形顯然就是為了高超音速而設計的,看上去很像一支箭頭,與《壯志凌云2》中的“暗星”飛行器極為相似,不過中國已經將其變為現實,而“暗星”仍是科幻概念。
提到國產寬域飛行器,不得不說大名鼎鼎的MD-22“鳴鏑”。
它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最高速度達7馬赫,重達4噸,航程達8000公里,并能在臨近空間飛行。
而從外形來看,宣傳片中的MD-19和航展中亮相的MD-22十分相似,所以也被認為是MD-22的縮小版型號。
臨近空間的高度介于傳統航空器最大升限與人造衛星最低軌道高度之間因其獨特的環境特征,如大氣密度低、溫度變化劇烈以及強烈的紫外線和宇宙射線輻射,設計用于這一領域的飛行器面臨諸多挑戰。
比如,如何讓發動機在稀薄的大氣中正常運作,以及攜帶足夠的燃料而不使飛行器過于笨重,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從中科院研制出的MD-19和MD-22“鳴鏑”這兩款寬域飛行器來看,他們很可能已經攻克了這些技術難題。
MD-19的試飛成功也許暗示著MD-22“鳴鏑”已經在進行中并表現良好。中國在這一技術的發展可謂十分樂觀。
借此,也有人提出疑問:在擁有如此潛力的跨洲際寬域飛行器后,像轟-20這樣的傳統戰略轟炸機是否還有繼續發展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
對于擁有核武器的世界級大國來說,建立一個完整且多樣化的核武器投射體系尤為重要。在這種體系中,即便是相對傳統的投射平臺,也有其獨特的價值。
豐富多樣的投射手段不僅能有效增加潛在對手的防御難度,還能提升己方戰略武器的生存能力和突防效果。
因此,寬域飛行器與傳統戰轟不是取代關系,而應是互補。
對于中國這樣的核大國,我們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戰略選擇,而非局限于某一種。從這個角度看,“全都要”才是明智之舉。
有趣的是,中國在高超音速技術領域的快速進展也受到廣泛關注。
中國人對速度的追求,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高超音速不僅是未來空天飛機的基礎,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單級入軌,取代目前的火箭發射方式。
一旦某項高超音速技術取得突破,這就像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知識庫,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盡管美國在高超音速技術領域起步較早,但中國正在加速追趕,并取得顯著成果。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