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WEMONEY研究室
作者:劉雙霞
在金融板塊中,保險業的發展狀況對經濟社會的穩定與民生保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經營評價結果,全面呈現了147家保險公司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社會貢獻等方面的經營態勢,為深入洞察行業格局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本次公告的保險公司共147家,其中財產險公司77家,人身險公司70家,評為A類、B類的險企總計占比超95%。據披露,評價內容包括速度規模、效益質量、社會貢獻三個方面。從評價結果來看,財產險公司77家中,A類25家,B類48家,C類4家;人身險公司70家中,A類22家,B類45家,C類3家。
值得關注的是,147家保險公司中,小康人壽、華匯人壽、大家養老、長安保險、富邦財險、鑫安保險、陽光信保7家保險公司被評為C類公司。
險企經營分化47家獲評A類7家被評為C類公司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表示,A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等各方面經營狀況良好的公司;B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等各方面經營正常的公司;C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某方面存在問題的公司;D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公司。
財產險公司評價結果顯示,A類25家,B類48家,C類4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財險、陽光財險等4家頭部企業連續9年獲評A類,憑借強大品牌、廣泛渠道與風控能力,在保費增長、成本控制、風險保障等方面表現卓越,引領行業發展。
同時,也有部分財險公司評級出現變動,長安保險、鑫安汽車保險從B類降至C類,反映其在業務拓展、成本管控或賠付管理等環節可能存在不足,需聚焦問題根源,調整經營策略。
人身險公司中,A類22家,較2022年增加4家;B類45家,較2022年減少10家;C類3家,較上年減少3家。中國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3家老牌勁旅連續9年穩坐A類,憑借深厚客戶基礎、多元產品體系與專業服務能力,在市場變革中保持領先。
市場競爭催生變革,眾多人身險公司評級調整顯著。得益于其強化渠道建設、優化產品結構與提升運營效率,工銀安盛、中意人壽等12家實現B類至A類跨越。
同時,新華保險、中郵人壽等從A類滑落至B類,需反思在市場競爭、業務轉型與客戶服務方面的短板。C類公司中的小康人壽、華匯人壽等連續3年獲此評級,在保費增速、投資回報、退保管控等關鍵指標上表現不佳,亟待優化經營管理,重塑發展路徑,提升行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行業整體態勢規模效益與社會貢獻齊驅
整體來看,保險業在2023年呈現穩健發展格局。
保費收入方面,保險業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9.13%,較上年提升4.55個百分點。財產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長率為6.66%,雖較上年微降,但仍保持增長韌性;人身險公司增長率達8.85%,較上年大幅上揚4.78個百分點,成為拉動行業保費增長的重要力量。資產規模上,財產險公司總資產增長率為2.63%,實現穩步擴張;人身險公司總資產增長率高達10.55%,發展勢頭強勁。
在降本增效進程中,行業成效顯著。財產險公司綜合費用率降至29.56%,較上年降低0.09個百分點;人身險公司綜合費用率降為14.34%,較上年減少0.14個百分點。不過,受低利率環境等影響,人身險公司投資收益下滑拖累整體利潤表現。
保險行業社會穩定器功能凸顯,全年賠付支出18883億元,同比增長21.94%。財產險公司賠款支出10694億元,同比增長17.8%,綜合賠付率70.34%,連續三年高位運行;人身險公司賠付支出8189億元,同比增長27.8%。同時,行業為社會提供巨額風險保障,財產險與人身險公司納稅額2081億元,同比增長4.47%,有力支持國家財政。
保險公司經營評價結果不僅是對行業發展的總結,更是指引保險公司前行方向的航標。對于A類、B類公司而言,需持續鞏固優勢、創新突破,在科技應用、產品服務升級、風險管理優化等方面不斷精進,引領行業邁向更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于C類公司,應深刻剖析問題根源,借鑒行業先進經驗,制定針對性的轉型策略,從優化業務結構、提升投資收益、強化客戶服務等維度發力,實現困境突圍與逆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