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和耘的意思的區(qū)別?
“耕”的意思為用犁把土翻松,如耕食;引申含義種田,如耕,在日常使用中,“耕”也常做動詞,表示致力于某種工作或事業(yè),如耕道。
“耘”的意思為除草,如耘田、耘鋤在日常使用中,“耘”也常做動詞,表示除去,如耘除。
“耕”,初見于楚系簡帛時代,在六書中屬于會意字。從耒(耕地的農具)從井(指古代的井田)合起來表示用耒這種農具翻松田里的泥土。本義是犁田。后來又在秦朝小篆時代中發(fā)現(xiàn),“耕”字簡體版的楷書從秦朝小篆時代演變而來。
在以農業(yè)為主的古代中國社會中,作為文化載體的漢字能充分體現(xiàn)農耕文明的發(fā)展。生活中,我們常說耕耘這個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耕與耘是不一樣的。詞語“耕耘”中儲存了哪些農耕文化信息?
耕字比較好理解,篆文字形由“耒”和“井”組成?!墩f文解字》注釋耕字是“犁也。從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耕的本義是“犁也”,即用犁頭將泥土翻松,以便下種或布秧。耒指用來翻地的犁頭,井表聲,“一曰古者井田”指古代的井田制,說明井在耕字中也有表意的作用。
說到耘字,沒有親自做過農活的人可能很難準確說出它的含義。耘是形聲字,從耒,從云,云亦聲,《廣雅》解釋其為“除也”,耘字本義是指除草。宋代詩人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寫道:“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卑涯欠N男耘田,女織麻,孩童也學種瓜等幾幅饒有意趣的農家生產小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在古代農事活動中,耕與耘都不是簡單的工作。每逢春季到來,隨著氣溫逐漸上升,農民從地窖中取出沉睡了一冬的種子,放入溫暖的水中浸泡,使其恢復活性。同時,也開始驅趕耕牛,將耕地重新翻整一新,這些工作看似瑣碎,但在沒有農業(yè)機械的年代,卻是十分吃力,是春耕必不可缺的步驟。
水稻插秧后,要時時照顧苗情。耘田這道工序至今還很難完全用機器來取代,而且耘的工作伴隨水稻的生長過程,需要進行多次,古時的耘包括一耘、二耘、三耘。詩中寫道:“莫教稂莠敗嘉禾”,道出了耘的目的,這里稂和莠都是形狀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耘田的時節(jié)正值一年之中最熱的小暑和大暑,最是難熬,農人往往需要在烈日下暴背炎蒸。詩中說“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農人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農活。
隨著使用,耕與耘組合成詞語“耕耘”,泛指農耕之事。《荀子》中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浸種、耙耨、插秧、灌溉、收刈、持穗、舂碓……農耕之事遠比耕、耘復雜得多。對于農人來講,一年四季都有那個季節(jié)該干的活兒——農人與土地、農作物,在無數(shù)個節(jié)氣輪換間彼此心心相印:侍候莊稼的那雙手,干裂粗糙,卻沾滿谷花麥香;每一棵嫩綠的秧苗,在那雙干裂粗糙的手的用心照看護理下,由嫩綠到深綠、蒼綠,最后變成飽滿成熟的金黃,變成種田人那張黝黑褶皺的笑臉。
《論語》中說:“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耕和耘都是種莊稼的伙計,耕,是指一塊土地收割后,或者是一塊荒地,為了種莊稼,就要把他先深翻起來,然后耙細,平整后,再種上需要播種的莊稼,。
播種后地里容易長出雜草攀爬植物,這就要進行鋤耘工作,清除雜草等物,這個清除雜草的過程就是鋤耘,耘是種改進了的鋤地工具,類似于三角犁頭,主犁上邊二邊各有一個微微翹起的小三角犁頭?
清朝第一“巨人”詹世釵,身高3.19米娶英國妻子,如今子女現(xiàn)狀如何?
在英國樸茨茅斯郊外的溫伯恩公墓中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墳墓,這是一座奇怪的墳墓,它不是英國典型的平墳,而是中國式的丘墳,沒有傳統(tǒng)的十字架,也沒有墓碑。大約是墳主人的子孫并不曉得中國的傳統(tǒng),這個丘墳常年沒人培土,上面長滿了青草。
雖然這座墳墓沒有墓碑,但還是有一座石制祭臺,祭臺上顯示這是一對夫妻的合葬墓,女主人叫凱瑟琳·桑特利·詹世(Catherine Santley Chang Woo),男主人叫詹世釵(Chang Woo Gow),大約是他們的孩子弄錯了母親的夫姓,造成一個可笑的錯誤。
詹世釵出生于1841年12月20日,當時是清道光年間,在福建福州長大的他自幼在茶店里當伙計,后來有去了上海一家墨店幫工。老詹從小就身高過人,家鄉(xiāng)鄰里相傳,此公在幼兒期尚未斷奶時因身量太長,母親根本抱不住,只能讓他站著喝奶。
在上海幫工時他恐怖的身高經常引來圍觀,當時讓他有點苦不堪言,正巧在1865年老詹偶遇英國人萊德利·杰爾德,這個英國佬驚嘆一番后邀請他去歐洲當藝人出道表演。于是老詹欣然應允,帶著妻子金璐去了倫敦。
洋鬼子們震驚于此公可怕的身高,送了他一個“中國巨人”(Chang the Chinese Giant)的外號,在當年算紅極一時,連續(xù)趕赴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等地表演,其薪酬在巔峰時期可達500美元一月。
詹世釵是個極其聰明的人,長期巡演各國時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西方十幾種語言。就在他春風得意的時候,人生第一個打擊不期而至,他的中國妻子因不適應長期顛沛的生活而病逝,連個孩子都未曾留下。
1871年詹世釵再次前往澳大利亞悉尼表演,在那里他第一次測量了自己的身高,超過8英尺(244厘米)量具極限。也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來自英國利物浦的姑娘凱瑟琳·桑特利,兩人墜入愛海,老詹談了一次在那時代很時髦的自由戀愛。
當年兩個人就結為夫妻,開始共同周游各國,1876年他們在上海生下第一個孩子詹澤純,英文名叫埃德溫(Edwin),1878年他們在法國巴黎生下第二個孩子詹澤識,英文叫歐內斯特(Ernest)。
第二個兒子出生后詹世釵決定從舞臺上退休,他和妻子很恩愛,不希望妻子繼續(xù)受顛簸自苦。退休后的老詹沒有選擇回中國,他去了英國樸茨茅斯開了一家叫“Oriental Bazaar”的小店,主營茶葉、絲綢和古董。
過了十幾年平靜富足的生活后,妻子凱瑟琳因突發(fā)疾病早逝,痛苦不堪的詹世釵在埋葬妻子后臥床不起,于四個月后死去。臨終前他要求保持于妻子合葬墳的中式墳丘狀態(tài),并且不要立墓碑,大約是孩子們不太理解中國的墓葬習俗,他的墳從安葬那刻起就在沒動過,沒人培土。
他的長子詹澤純在父親晚年時曾在英國駐上海領事館工作,在華期間特意去過老家尋祖,但老家人疑其目的不純,不肯相認。詹澤純抱憾而歸后返回英國,終身在未去過中國。
次子詹澤識繼承了父親的茶葉店,在當?shù)亻_枝散葉,同樣終生未回中國。那家小店由于失去東方特色,在不久之后停業(yè),詹世釵的孩子們所有能查找的資料就此斷絕。有些資料顯示他還有一個女兒,但連名字都沒有資料。
以上就是中國巨人詹世釵的傳奇一生,吐槽機覺得讓他成為傳奇的并非謠言中的3.19米的身高,而是他在一個相對蒙昧時代周游世界的經歷。那種勇氣和適應能力,才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核心的瑰寶。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禹大機械設備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禹大機械設備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